【沖繩傳統工藝深度探訪之旅】與琉球歷史所孕育出的逸品相逢

出自大師技藝的沖繩傳統工藝

沖繩有許多經由歷史與風俗薰陶所孕育出來的傳統工藝,像陶藝、漆器、織布、染布等比比皆是。國家指定的傳統工藝品數量是日本全國第三多,僅次於京都、新潟。樸素且意味深遠的作品,讓您感受到沖繩溫暖又大方的風土民情與工匠的內涵。

芭蕉布 -BASHOFU-

在絲絹與木綿傳入沖繩之前,「芭蕉布」即已存在。它是琉球王朝的人們所愛穿的衣裳,也是代表琉球王國的特產。當時的文獻裡,芭蕉布的名稱經常登場,還有曾當作貢品上呈給江戶時代將軍家的記錄。適合南國風土的芭蕉布,猶如蜻蜓羽翼般地輕薄,張力適中。這個特性非常適合作為穿在武士身上的衣服,當時的織布至今都還存留著。

機械無法製作的纖細絲線所產生出的毅力結晶

現在芭蕉布幾乎全在沖繩本島北部的小小村落「喜如嘉」製作。原料是和香蕉同種,稱為「絲芭蕉」的植物。織布製作過程始於將原木植於田裡,收割期在芭蕉樹成熟的3年後,從樹幹一片一片地剝下取出纖維。其中材質最上等的是接近樹芯稱為「Nahagu」的部分。由於和服只使用Nahagu,一反布(※1)竟然需要200棵絲芭蕉。接下來是製作芭蕉布最難之處,細細撕開剝下來的纖維,然後編成絲線,這部分需要熟練的技巧與耐心。之後再進入人工「染色」、「紡織」作業,最後終於完成美麗的芭蕉布。

日本指定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極費心思的手工織布

昔日芭蕉布在沖繩全境皆有生產,也在一般家庭中編織,不過卻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與戰爭而衰退。這樣的環境下,有一位女性為了芭蕉布的復興挺身而出。她的名字是平良敏子。喜如嘉村落出身的敏子在戰後混亂逐漸平息時,組織周邊的女性們,重新開始製作芭蕉布。接二連三開發新的「絣柄」(※2)花紋及嶄新的設計。努力的結果,「喜如嘉的芭蕉布」成為日本指定的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之後敏子也成了人間國寶。2020年已經99多歲的她,現今依然立足喜如嘉的工坊,指導後進,參與紡織作業。她還積極採用琉球王朝時代色彩鮮豔的染織技術製作芭蕉布。一位女性花上畢生歲月所推廣的南國織布,對知道真品的人來說,至今依舊魅力無限。

※1 日本織布的單位。「一反」乃指成人服裝1人份的織布。長約12公尺、寬約40公分。
※2 點綴在日本織布上的十字與細線花紋,樣式簡樸。


DATA

攝影協助:大宜味村立芭蕉布會館
人間國寶 平良敏子女士指導之工坊兼展示販賣中心
地祉:大宜味村喜如嘉454 MAPCODE:485 737 224

壺屋燒 -TSUBOYA YAKI-

從遙遠的琉球王朝時代開始,具有400年歷史

據說沖繩的陶藝是以讀谷村的喜名燒及沖繩市的知花燒為起源。之後吸收中國、朝鮮、東南亞各國的文化與技術,創出沖繩獨有的陶藝風格。1682年,琉球王府統合湧田、 知花、 寶口三個地方的窯,遷移到現在的那霸市壺屋,代表沖繩的「壺屋燒」就此誕生。壺屋燒是放進利用傾斜地面所造的「登窯」裡燒製,主要分為上燒與荒燒兩種,都帶著樸實有力的質感,以作為日常生活器皿來說,相當受百姓的喜愛。

沖繩首位人間國寶創作的逸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壺屋地區為重建的中心,進行了市區化。燒窯時從登窯排出的煙造成公害問題,因此許多陶藝師傅們移到讀谷村,金城次郎也與家族建造新窯。1985 年,金城次郎的成就受到國家的認同,被認定為沖繩首位重要無形文化財產( 人間國寶)。金城次郎在2004年去世,但他的技巧透過長女宮城須美子、孫子三成、長子敏男、次子敏昭流傳至今。


DATA

攝影協助:宮陶房(Yachimun之里內)
人間國寶金城次郎長女 宮城須美子女士的陶藝工作室
地址:讀谷村座喜味2677-6 MAPCODE:33 855 263

琉球玻璃 -RYUKYU GLASS-

受世界肯定的廢瓶利用藝術品

沖繩的玻璃美術大約在100 年前開始,它的歷史在工藝品裡算是比較資淺的一類,當時主要是製作燈及藥瓶。玻璃藝術啟蒙的轉捩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沖繩成為美國統治地時來臨。駐紮沖繩的美軍帶來可樂與酒,造成許多玻璃廢棄物,利用那些廢棄瓶子所創作出來的就是現在的「琉球玻璃」。當時主要是製成葡萄酒杯以作為給美國人的土產,單純是廢物再利用。由於玻璃裡含有許多非純物質,裡面的空氣造成氣泡,也增加玻璃的厚度。可是玻璃裡的氣泡與看起來胖嘟嘟的厚度反而被視為獨特風格而受到欣賞,因此成為沖繩代表性的工藝品。

不斷進化且朝氣蓬勃的沖繩代表工藝

1972年沖繩歸還日本後,玻璃原料更容易取得,以廢瓶為材料的玻璃匠師便逐漸減少,可是也有堅持使用廢瓶來創作的匠師。稻嶺盛吉先生是一位在色彩表現有限的廢瓶上,不斷地反覆試驗摸索的匠師。將備長炭和黑糖混合,或在表面加上泥土,使用獨特的技法,初次讓再生玻璃成功地呈現出紅色色彩。這技法受到許多矚目,也拿到義大利聖安東尼藝術大賞及摩納哥公國名譽獎等許多的大獎。他的作品得到世界的認同,在琉球玻璃界中被稱為「琉球稻嶺泡玻璃」。最近也增加許多年輕的玻璃匠師引進了新的構想及技術,琉球玻璃也更加地持續進化發展。


DATA

攝影協助:宙吹玻璃工房 虹(Yachimun之里內)
琉球稻嶺泡玻璃 稻嶺盛吉先生的工作室
地祉:讀谷村座喜味2748 MAPCODE:33 855 206

紅型 -BINGATA-

展現王國威信所誕生的華麗染色

琉球王朝時代,受轉口貿易帶來的外來文化影響,沖繩染織品發展出獨自的風格。其中以織布居多,唯有「紅型」是自古以來傳承至今的染布。世界中幾乎找不到同類型、令人讚不絕口的華麗色彩。為了彰顯王室權力而描繪出日本及中國風的圖樣。這些特色可與炙熱的太陽相比,強而有力的展現在染織上。只有王族、士族允許穿著的紅型,在琉球王府的庇護下繁盛。因此當時無法在首都首里以外的地方生產,而且一度使用過的型紙,為避免被複製全部銷毀。只有被稱為“紅型三大宗家”的家系負責製作紅型。琉球王府的命令責任重大,據說還有師傅因遺失型紙而切腹自殺。

代代傳承了琉球精髓的祈禱之染布

以超過600年歷史為豪的紅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毀壞殆盡。現在存留的紅型,是紅型三大宗家之一、城間家第14代的城間榮喜為中心,展開復興活動所生產的作品。自琉球王朝時代所傳承下來的精髓,即使在戰後化成焦土,依然持續擁有沸騰不減的熱情。城間家位於首里的工坊,仍有當時的道具讓您知道戰後製作過程的嚴苛情景,那就是漂染布料底色時絕不可或缺的機槍彈殼。這是因為原材料的竹子無法入手,即使如此也要製作紅型而苦心想出來的代替品。

至今製作紅型依然全是手工作業。工坊內以第15代的城間榮順為首,年輕的師傅們全神貫注的眼神定睛在布上。「突彫(Tsukibori)」的手法所雕出的線條柔和,以兩枝筆靈巧揮動的「色差(Irosashi)」手法,產生紅型特有的漸層式美麗色調。「紅型是祈禱之語,染織裡深含著民族情懷」如此述說的是第16代的榮市。他是技藝精湛的師傅,曾遠渡印尼,汲取紅型根源的染織「蠟染布(Batik)」技術,傳承了製作美麗染織的DNA。紅型染出了沖繩的心。


DATA

攝影協助:城間紅型工房
紅型三大宗家之一 城間家第15代城間榮順的工坊
地祉:那霸市首里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歡迎分享!
沖繩旅遊網《來來琉球》
テキストのコピーはできません。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